登录 | 注册   微信 简体 繁体
无障碍阅读 进入适老模式

台前旅游

台前县地处黄河流域,是炎黄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主要以文物资源为主。全县主要有徐堌堆文化遗址、玉皇岭古文化遗址、蚩尤冢、严嵩墓等遗址。新中国建立以来,先后有张公艺墓、晋王城遗址、玉皇岭古墓、刘邓大军渡河纪念处、八里庙治黄碑刻、张广魏氏墓碑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将军渡黄河游览区     

1947年6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人以孙口为中心渡口强渡黄河天险,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转折点意义的伟大事件,19816月,台前县人民政府在孙口村南临黄河大堤北侧立碑纪念。20053月被列入河南省红色旅游景点。2006年投资30万元完成一期工程,建成了将军渡纪念馆。2007年投资245万元完成二期工程,建成了纪念碑及广场。2014年投资2000万元建设三期工程,建成了主题纪念馆及浮雕碑刻长廊。


八里庙治黄碑刻     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明朝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黄河在新乡八柳树决口,洪水直冲张秋镇,沙湾一带运河河道被冲毁,南北漕运的大动脉失去了作用,朝廷先后派工部侍郎王永和、督御史洪英等治理河道长达七年均失败而归。景泰四年(1453年)十月,代宗皇帝命徐有贞为左佥督御史,治理沙湾河道。徐任职后,到沙湾相度水势,“逾济、汶,沿卫及沁,循大河道,濮、范以还”,对地形进行实地勘查,最后采取了置水门、开支河、浚运道,“塞、疏、浚”并举的治河三策,于景泰六年七月竣工,解除了沙湾漕运受阻之患。河水北出济漕而阿(东阿)鄄(鄄城)郓(郓城)曹(曹县)间,出田百数千万顷,山东河患少息,漕运恢复。碑文记载了治理河道的过程,用工、用料、建闸数及建闸地点,是除害兴利的经验总结。碑的撰文及书丹均出于徐有贞之手,书法挺拔秀丽,柔中有刚,气韵神采俱佳,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此碑是治黄史上的重大发现,是研究治理黄河与漕运并举的珍贵资料,另有明代镇水兽、铁鼠各一,明代祭祀碑一通,清顺治重修大河神祠碑一通,均为珍贵文物。

魏氏墓碑    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碑原位于张秋镇西南,1986年移至夹河乡张广村内,有明代碑6通。其中“忠显校尉锦衣卫镇抚魏良富墓”碑立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云南大理石料,总高3.43;“奉天诰命”碑立于隆庆四年(1570年),汉江石料,总高3.63米;“魏君墓表”碑立于隆庆五年(1571年),汉江石料,总高3.84米。魏君墓表碑记述了始祖魏绍随明太祖起事,后随燕王扫北屡立战功及其子孙受诰封、玄孙女为王妃等事。

张公艺墓    位于孙口乡桥北张村南200米处。196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张氏林地碑记载,原墓园广20余亩,松柏参天,仰视不见天日。墓前有石坊3座,石碑10余通。清光绪年间黄河屡次决口,墓园被冲毁,坟墓、石坊、碑碣淤埋于地下。其后人在墓址上堆起一座土冢,高12米,底直径3米。张公艺,唐代名人,郓州寿张县(今河南省台前县)人,生于公元578年(北齐承先二年),卒于公元676年(唐仪凤元年),历北齐、北周、隋、唐四代,寿99岁。据记载,张公艺幼年有成德之望,正德修身,礼让齐家,立义和广堂,制典则、设条教以戒子孙,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世同居,合家900人,每日鸣鼓会食。养犬百只,亦效家风,缺一不食。因张氏家族的团结忍让,仗义疏财,得到历代王朝多次旌表。唐高宗李治于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东巡泰山时,绕道郓州,访贤士张公艺,“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遂赐缣帛。”(见《旧唐书·张公艺传》)。张公艺祠堂始建于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以张公艺向唐高宗敬献百忍的典故,命名为“百忍堂”。199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1万元,张氏族人集资3万元,重新在孙口乡桥北张村南建起百忍堂。

晋王城遗址     位于吴坝乡晋城村内,1957年、1976年先后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于慎行编《兖州府志》第22卷载:“城迹俱在,相传为晋王李克用屯兵垒也。”该城一说为唐末李克用攻打黄巢时所建,一说为五代李存勖与后梁作战时所筑。因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先后被封为晋王,故名晋王城。城为方形,边长200米,板筑墙厚20米,夯土,为灰棕色,有东、西、南3门,城中心有真武庙1座。该城是一座军事堡垒,西濒黄河,位置险要。因历代黄河决口,晋王城逐渐被泥沙淤埋。1958年深翻土地时,在晋城村附近挖出许多人骨、马骨。60年代北城墙尚存残余部分,长约5米~6米,土质坚硬,性能耐火,村民常挖城墙土垫屋基或盘火炉。至1977年,地面上城墙全部被毁。该遗址地表面现立碑一块。

蚩尤冢    当地人称蚩尤坟,位于今城关镇后三里村东南约300米处。该冢西南1公里有一村名尤坊,以邻近蚩尤冢而得名,后讹称油坊。据《皇览》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首葬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今汶上县西南),肩髀葬山阳郡巨野重聚,部分尸骸葬台前境内。台前境蚩尤冢筑修年代不详,清末尚高1.5米,占地3亩,其上茵柳、野草丛生。1933年黄河决口,蚩尤冢淤没。后附近村民在原址堆起一土冢,占地1亩。1956年,该冢被铲平,辟为耕地。

古贤桥    张公艺墓前的古贤桥又名“访贤桥”,位于孙口乡古贤桥村南100米。20064月,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和台前县文化旅游局协作,按照河南省文物钻探工作规程进行了文物钻探,初步断定此桥为石拱桥,东南、西北走向,深埋地下约6米,桥长52米,宽6米,建于唐初,比著名的赵州桥仅晚几十年,可称“中华第二桥”,极具科研价值和文物价值。

玉皇岭古墓    位于后方乡玉皇岭村西南约300米处。原为一土丘,高3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1959年修筑围村堰时将土丘挖平,露出墓顶,发现墓穴内有一悬梁吊棺,遂用土掩复。今墓址稍高于地面,已垦为耕地。传说墓主为明代奸相严嵩,但无史可考。1957年、1976年和1977年,该墓先后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河南省革命委员会以“严嵩墓”为名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口将军渡黄河游览区    台前县孙口将军渡黄河游览区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晋冀鲁豫野战军渡河处”为依托,沿临黄堤规划建设。该区位于豫鲁交界的黄河之滨,是连接鲁西北和鲁西南两大地区的交通咽喉,为历代军事战略重地。

1947630日,刘邓大军以孙口为中心强渡黄河天险,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伟大事变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缅怀革命历史,凭吊革命先烈,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加快台前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孙口渡河处”为依托,沿临黄大堤兴建“将军渡黄河游览区”。200412月,将军渡黄河游览区经台前县发改委批准立项为红色旅游基地建设项目,200512月开工建设。

为搞好将军渡黄河游览区开发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于20067月研究决定成立将军渡黄河游览区开发建设筹建委员会和将军渡黄河游览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并赴京拜访当年参加渡河的迟浩田等革命前辈,邀请有关专家到台前调研,征求他们对游览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该项目的付诸实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孙口将军渡黄河游览区规划面积500余亩,分五个景区,即浮雕碑廊区、纪念碑及广场、主体纪念馆、黄河游览区和服务区,分三期完成。2006年投资90万元,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建成刘邓大军渡河纪念馆,建筑面积315平方米,馆名由迟浩田题写;依坝修建了“将军亭”,全国著名书法家李铎和中国贫困地区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李春华分别为将军亭题写了匾名和楹联。2007年投资245万元完成二期工程,铺设广场1800平方米、青石板道路1000平方米、嵌草砖停车场900平方米,建成了连心桥;完成室内布展及文物征集工作,征集文物300余件,收集照片近500幅;对景区进行了绿化,周边种植柳、银杏、大叶女贞等不同的树木,平地栽种各种名花异草,令人赏心悦目。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纪念馆的布展工作,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化旅游局工作人员先后到中国军事博物馆、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等多处大型纪念馆实地考察,查阅大量历史书籍和资料,拜访询问数十位老首长、刘邓大军老战士和水手,并深入民间积极挖掘,最终整理出珍贵历史图片268幅、历史实物42件、有关资料和图纸17幅。在纪念馆的筹建过程中,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亲自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等省市党政领导和一些将军们为纪念馆题词20余幅。

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分为九个展厅,第一展厅为序厅,中间为强渡黄河大型壁画,两侧为题词。第二展厅是战略态势图,展示刘邓大军强度黄河前的形势。第三展厅是渡前准备,展示为强渡黄河所作的准备工作。第四展厅是强渡黄河,展示刘邓大军12万人以孙口为中心,东起东阿西至濮县300余里,一举强渡上有飞机轰炸、岸有重兵把守的黄河天险。第五展厅为渡河战役,展示刘邓大军渡河后,在广阔的鲁西南平原上,攻郓城、战定陶、围六营、克羊山,连战连捷,歼灭国民党正规部队5.6万余人,继而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第六展厅为人民支前,展示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经过战火锻炼的台前及沿黄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踊跃支前,为支援刘邓大军渡河作战和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第七展厅为革命儿女,展示参加渡河作战的重要将领。第八展厅为老区新貌,展示台前继承革命传统、再创老区辉煌。第九展厅为治黄成就,展示建国后台前在治理黄河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2007630日,恰逢刘邓大军强渡黄河60周年,台前县隆重举行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落成仪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等四大班子领导,应邀前来的刘伯承之女刘解先,市委书记吴灵臣、市长梁铁虎等四大班子领导和北京、山东等地的来宾代表,全县干部、学生、军人等各界人士2000多人参加了这一盛典。活动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台前县将军渡成为中央、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各级新闻媒体相继作了详细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消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河南省纪念刘邓大军渡河六十周年”为题详细报道了纪念大会盛况,《河南日报》刊发了大会盛况并配发了图片,《大河报》以“学渡河精神,起中原宏图”为题予以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中国军网、中广网、搜狐网、河南新闻联播、河南广播电台、大河网、中国投融资信息平台等新闻媒体对纪念大会、将军渡的变迁、红色旅游进行了集中报道。630日纪念大会之后,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市有关单位、周边县市纷纷组织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纪念活动的成功举办,提升了台前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通过互联网,使台前走向了全国,并锻炼了干部队伍,增强了全县人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鼓舞了全县人民的士气,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晋冀鲁豫野战军渡黄河纪念地建有碑群一处,坐北朝南,共有石碑五通,中间为主体碑,其他分列于东西前后两侧,东侧前立河南省人民政府标志碑,上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间刻:“晋冀鲁豫野战军渡黄河纪念地”,下刻:“河南省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布”;东侧后立一集资碑;西侧前立大军渡河简介碑,镌文简述了大军强渡黄河的概况,落款:台前县人民政府一九八四年四月立。西侧后立青石质大碑一通,高3米、宽1米、厚0.4米,碑首刻五角星一枚,象征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碑座刻有精致的水纹状浪花浮雕,象征汹涌澎湃的黄河,碑身右上角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一行上款,中间刻有“孙口渡河处”五个醒目大字,左下角落款:台前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立。碑文由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天然书写,苍劲有力。此碑气势雄伟,肃穆壮观。

为昭彰史迹,教育后人,1997年树立主体纪念碑一座,高3.16米、宽0.94米、厚0.3米。碑阳(正)面刻有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的题词:“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并建有青石六角碑亭,此亭集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艺术为一体,古朴典雅,飞檐斗拱,气势非凡,展示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

整体碑群座落在一个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的高台上,台长15米、宽8米、高1.5米,台基屹立在高20米的临黄大堤顶上,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将军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台前境在革命战争年代属于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台前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曾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支援前线方面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建立将军渡黄河游览区,并兴建刘邓大军渡河纪念馆,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晋冀鲁豫野战军渡黄河纪念地自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前来参观考察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成群结队的青年学生从四面八方涌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还有不少当年驰骋疆场的老革命来这里凭吊怀旧。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视察了刘邓大军孙口渡河处。1994年中共中央原副主席、当年率部渡河的旅长李德生将军亲临渡口,凭吊史迹。在京九铁路黄河特大桥兴建和落成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邹家华、吴邦国、万里及五十多位省部级干部先后到孙口视察渡河处。革命胜迹,感召后人。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及各大报社的记者云集孙口,寻访胜迹,采访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

将军渡黄河游览区往西1000米是横跨南北、使天堑变通途的京九铁路黄河特大桥和孙口黄河公路大桥,北行2000米是京九铁路和濮台铁路台前站,东边是筹建中的风力发电站,南临黄河,水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历史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是理想的红色旅游基地和自然人文景观中心。将军渡黄河游览区建成后,即可与其他红色旅游景点连成一线,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西有清丰单拐冀鲁豫边区、军区纪念地,南有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和羊山鲁西南战役纪念馆及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堂,北有孔繁森纪念馆。它的建成必定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将带动革命老区台前的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将军渡黄河游览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利用,这里先后被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红色旅游景点、省大中小学生德育基地、台前县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被国家水利部公布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为豫北地区红色旅游胜地,每年都有数十万游人、青少年学生前往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缅怀伟人业绩,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作用,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