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微信 简体 繁体
无障碍阅读 进入适老模式

台政办〔2023〕13号关于印发台前县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来源:县政府办2023-08-11
浏览量:4693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筹备组,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县直有关部门:

《台前县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县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023年8月10日

台前县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第一章 开启水生态环境保护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台前县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是向着“鱼翔浅底、清水绿岸”“有河有水、有草有鱼、人水和谐”美好水生态环境愿景奋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建设生态强县、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启动水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攻坚时期。

第一节 现状与基础

“十三五”期间,台前县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成水环境质量考核目标任务,饮用水水质安全得到保障,推进黑臭水体整治,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改善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台前县地表水环境质量整体改善较大,国考断面金堤河贾垓桥(张秋)年均水质消除劣Ⅴ类,2020年,年均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优于考核目标要求。全面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台前县马楼地下水井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完成了李明天沟黑臭水体治理,水质得到显著改善。累计完成43个村庄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水资源保障能力有所增强。“十三五”期间,台前县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建设节水型社会,逐步关闭了县城区集中供水管网覆盖区域内的单位自备水源井。2020年,台前县用水总量为0.946亿m3,完成市定考核目标。全面实施工业、农业、生活节水,用水效率大幅提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分别为30.5m3/万元、58.6m3/万元、215.1m3/亩,分别比2015年下降了7.9%、32.6%、17.9%。

水生态保护扎实推进。加强湿地保护与建设,建成河南台前金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面积1135.6公顷,促进金堤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逐步开展台前县城区段生态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对金堤河城区段和灵妙河(梁庙沟)城区段实施整治及生态净化、景观设计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改善了城区段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

水环境风险有效管控。持续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应急防范措施,强化应急演练,防范污染事故发生。加强对城镇和开发区内污水处理厂、涉水工业企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油站等涉水风险源的执法监管,促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推进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控,切实防范水环境风险。有效保障了金堤河跨省界水质安全。

水环境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出台污染防治攻坚战系列方案,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认真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完善环保工作机制。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主线,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深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扎实有效推进了全县的水环境保护工作。

第二节 挑战与压力

“十四五”期间,台前县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与生态台前目标和人民群众期盼仍有不小差距。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大。建成区黑臭水体尚未实现长治久清,农村黑臭水体有待治理。金堤河、灵妙河不能实现稳定达标,个别月份仍为劣V类,“大河清、小河污”现象仍然存在,水质改善压力大。工业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控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短板明显,城镇基础设施欠账仍然较多,特别是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不足,维护不力。农业农村水污染治理滞后引发的面源污染突出。

水资源短缺现象明显。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48.4毫米,水资源匮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0.4437亿m3,人均水资源量113.4m3,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3,属缺水地区。金堤河生态流量难以保障,近20年,金堤河台前县上游范县水文站断流月份占比达23.33%,个别年份断流时间超过1/3。2020年台前县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人均综合用水量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2.1%、52.5%、30.4%、22.4%,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与极度缺水的现状不适应。

水生态功能修复难度高。受金堤河、灵妙河水环境质量影响,部分河段水生态系统受损,河流生态服务功能受到一定影响。金堤河沿岸河漫滩普遍存在农田种植,河流生态缓冲带受损。台前县黄河滩区面积大,人口多,滩区移民搬迁后的生态修复工作亟待开展。同时,由于金堤河存在跨省界问题,水环境综合整治、水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开展的协调难度大。

跨界水环境风险防范任务重。台前县涉水企业数量多、类型广,涉及羽绒制品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台前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内仍有9家羽绒企业废水未集中纳管,全县大部分工业、生活污染物均汇入金堤河,金堤河水体环境风险较大。台前县是金堤河的出境门户,是扼守金堤河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卡,加之金堤河生态流量缺乏,致使金堤河防范跨界水环境风险和做好上下游联防联控任务重。

水管理保护改革创新还需强化。“十四五”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涵盖的领域从水环境拓展到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面对复杂的水生态环境问题,现行的水环境管理不适应新的形势需求。河长制建设还存在不足,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尚有差距。水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台前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发展阶段,创新台前、开放台前、生态台前、幸福台前加快建设。台前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河南形象的县域窗口。同时,推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开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也对台前县水生态环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要深刻认识到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找准定位、探索路径,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方位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将台前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黄河明珠。

第二章 水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统筹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保护,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推动水生态功能逐步恢复,为生态台前、幸福台前建设提供良好水生态环境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保护与发展协同联动、整体推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以高水平保护引导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城乡环境治理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水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提供更多优质的水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水”统筹,系统治理。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推进“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治理,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突出河流保护治理对策措施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协调联动,共治共享。加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的协调性,强化部门联动,突出区域协同,融合城乡一体,坚持群策群力、联防联控,构建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共同抓好河流保护治理。

第三节 规划目标

“十四五”末目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河流生态用水得到恢复,水生态保护修复有效推动,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增强。

——全县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县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控以上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台前县马楼地下水井群水源地水质不低于现状。

——河流生态用水逐步得到恢复。生态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再生水回用得到加强,退还被挤占的河流生态用水。

——河流生态保护修复有效推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有效提升,积极探索湿地、河流生态缓冲带等水生态空间生态修复,水生态系统功能保护和恢复得到加强。台前金水国家级湿地公园内河段实现“有鱼有草”。

到2025年,水生态环境稳步提升,生态台前建设的水生态环境目标基本实现。金堤河生态流量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基本形成。

专栏1  “十四五”台前县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表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0年现状

2025年目标

指标类型

水环境

1

金堤河贾垓桥(张秋)断面水质目标

约束性

2

灵妙河梁庙闸断面水质目标

约束性

3

地表水市控以上考核断面劣Ⅴ类水体比例(%)

0

0

约束性

4

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

不低于现状

约束性

5

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比例(%)

——

基本消除

预期性

水资源

6

再生水利用率(%)

 

≥30

预期性

水生态

7

湿地恢复(建设)面积(亩)

——

>780

预期性


第三章 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深化黑臭水体整治,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河长制、四水同治、百城提质等为抓手,系统推进城镇污染治理能力提升、工业企业污染防治与升级改造、农业农村污染防控等工作,持续促进水环境治理。

第一节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持续巩固县级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治理成果。持续开展台前县马楼地下水井群水源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整治“回头看”工作,发现一处、整治一处,实施动态“清零”,严防问题反弹。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巩固提升整治成果,持续推进台前县马楼地下水井群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实施动态监管,全面提升饮用水水源地信息化管理水平。2023年年底前,完成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问题整治工作自查、抽查,进一步巩固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整治成果。到2025年,台前县马楼地下水井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低于现状。

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持续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立、治”工作,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摸清水源地数量,组织划定保护区,推进保护区界标志标识、宣传牌和隔离防护设施设置等规范化建设工作,以及日常水质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并定期向社会公开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到2025年,完成全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与勘界立标。依法清理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规模化畜禽养殖和涉水工业企业;对其上游或补给区可能影响水源环境安全的工业企业和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等风险源进行排查整治;对水质不达标的水源,采取水源更换、集中供水、污染治理等措施,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逐步推进乡镇级及以下饮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加强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的全过程管理;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加大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公开力度,引导公众监督。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规范化建设,排查整治污染隐患问题,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本底值调查评估工作。健全定期监测报告、应急事件处置、违法行为举报、水源信息公开、监督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加强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定期开展乡镇级水源常规监测。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水源地日常监管制度,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强化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城管部门合作,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协调联动机制,切实提高水源地环境安全保障水平。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保护区巡查,提升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对已完成整治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进一步核查,确保高标准整治到位,防止死灰复燃。加强对水源保护区内及附近居民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居民的水源环保意识并积极参与水源保护,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建立水源保护工作机制。

第二节 深化黑臭水体整治

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动态调查建成区黑臭水体,发现一处、整治一处。持续推动建成区已纳入清单的黑臭水体治理,巩固已有成果。深入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构建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长效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定期开展水质监测,避免出现返黑返臭现象。强化运维管理机制,健全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机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治理和运行管护。到2025年底,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以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为目标,统筹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系统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粪污、水产养殖和农业面源等污染,逐步消除农村地区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加快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明确黑臭水体名称、地理位置、污染成因和治理范围等,建立名册台账。坚持“适用性、综合性、经济性、长效性和安全性”原则,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工程,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合理选择治理技术模式,因河因塘施策,分区分类,标本兼治,杜绝采用简单填埋、河道“三面光”硬化等手段消除黑臭水体。到2025年底,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

第三节 推进城镇污染治理

完善和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照因地制宜、查漏补缺、有序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谋划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及规模,加快新建、扩建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污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稳定达标《河南省黄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2087—2021),同时满足地方管理要求。到2025年,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

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推进污水管网建设,优先补齐城中村、老旧城区、建制镇、城乡结合部和黄河滩区迁建安置区的生活污水管网设施短板,努力实现管网全覆盖。加快县建成区排水管网清污分流、雨污混错接、漏接以及沿河截污管网截流井、合流制排水口的改造和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县建成区、开发区建设实行雨污分流。结合老旧小区和市政道路改造,同步推动支线管网和出户管的连接建设,补上“毛细血管”。对已建成的城镇排水与污水收集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和日常养护。通过实施污水管网互连互通工程等措施,建立城市污水收集主管网及各污水处理厂管网的连通,实现污水处理智能化调配,解决污水处理厂收水不均问题。通过提高污水管网收集效能,确保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BOD)年均浓度达到100mg/L以上。到2025年,基本消除县城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在2020年基础上增加5个百分点。

强化城市面源污染管理。对县城建成区雨污管网进行全面普查,建立网格管理员日常巡查制度。加强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等污水收集管网相关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逐步建立定期排查管网的长效管理机制。开展沿街小餐饮店、小理发店、小洗浴店、小洗衣店、小洗车店等沿街商户的污水违规、无序排放治理,制定市场和沿街商户排水专项整治方案,常态化开展雨水管网倾倒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沿街商户通过雨水篦子向管网直接泼洒、倾倒等行为,保证区域排水管网的安全运行。2023年年底前,问题基本消除。

加强污泥处理处置。按照“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要求,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台前县静脉产业园区污泥干化项目建设,同时对已处理的污泥进行土地利用、焚烧发电、建筑利用等。加强健全污泥产生、运输、储存、处置全过程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污泥管理台账,严格限制未经脱水处理达标污泥在垃圾填埋场填埋,依法查处取缔非法污泥堆放点,禁止重金属等污染物不达标的污泥进行土地利用。到2025年,县城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第四节 强化工业污染防治

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化发展。严格按照“三线一单”准入清单要求,把好台前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严禁市场主体新增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品、生产工艺和设备,排查建立淘汰类工业产能和装备清单台账,按时关停淘汰。禁止新增化工园区。依法推进清洁生产,列入国家《重点企业清洁生产行业分类管理名录》里的石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皮革加工、环境治理、电机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行业,应根据省生态环境厅要求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其他行业企业积极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加大开发区整治力度。建立台前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水浓度异常等突出问题清单,排查开发区污水管网老旧破损、混接错接等情况,查明问题原因并开展整治,实施清单管理、动态销号。石油化工、羽绒制品等企业应收集处理厂区初期雨水。完成开发区污水收集处理问题排查,建立园区污水收集处理问题清单及整治台账,配备化工园区专业化工生产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独立建设或依托骨干企业)及配套管网,针对存在问题编制“一区一策”整治方案。2023年年底前,开发区污水管网质量和污水收集效能明显提升,污水实现应收尽收。2025年年底前,完成台前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

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加快水污染排放重点行业达标提标改造,推进开发区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台前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3.0万吨/日。直排工业企业排水全部达到或优于《河南省黄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2087—2021)。2023年年底前,完成台前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9家未纳入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的羽绒制品企业污水纳管,提升工业污水集中处理水平,实现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持续完善重点涉水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在线监测和监督性监测机制,持续完善覆盖全县的污染源基础信息档案、在线监测和监督性监测数据库。

第五节 实施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台前县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的实施,全面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实现标准化运维,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出水水质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1820—2019),鼓励出水用于农田灌溉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进污水处理,以城乡结合部、乡镇(街道)所在地、水源地内村庄和经济实力强的中心村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村庄不同区位条件、经济条件、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等因素,科学确定治理方式和技术。健全设施运行管理体制机制,逐步提高已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率。到2023年,乡镇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到2025年,台前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推行城乡一体化保洁,健全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机制,村庄合理配备垃圾清扫和密闭式收集设施,确保全部村庄生活垃圾实现有效治理。巩固提升“厕所革命”,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厕所升级改造。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加强金堤河、灵妙河等河流两侧村庄的农村垃圾收集,防止垃圾入河。加强对第三方清运公司设施、专业队伍建设情况的监管,督促其科学投放垃圾筒、配足垃圾清运车辆设备和专业清运人员。加强宣传教育,逐渐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到2025年,实现所有村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努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引导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完善粪污处理机械化、自动化设施设备,推进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大力推广全量收集、发酵制肥、液体粪肥机械化还田等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努力构建“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行”的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加快打通粪肥就近还田利用“最后一公里”;在养殖密集区,逐步建立粪污收集处理中心,逐步解决小散户治理难题。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巩固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整治成果,防止反弹。引导养殖场(户)与种植场(户)签订消纳协议,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且正常运行,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

持续推进种植业污染管控。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全程绿色防控,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指导、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推行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到2025年,全县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负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以上。推进农膜、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循环利用和有效处理,防止秸秆、生活垃圾对水体造成污染。探索利用现有沟、塘、窖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栅和透水坝,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

专栏2  水环境治理工程

(1)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夹河引黄水源地工程等项目建设,实现利用黄河、南水北调水资源置换地下水;推进城乡供水“四化”工程。重点实施台前县“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存在问题排查整治。

(2)黑臭水体整治

加强金堤河等河道截污纳管、排污口整治和清淤疏浚,基本消除县城区黑臭水体。实施坑塘整治工程。

(3)城镇污染治理

实施马楼镇镇区污水管网提升、清水河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吴坝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打渔陈镇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建设、后方乡污水处理厂建设等项目。推进台前县静脉产业园区污泥干化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

(4)工业污染防治

推进台前县浙江柳桥集团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设施、河南省中威新塘羽绒有限公司日处理3.4万吨污水处理设施及濮阳市众鑫羽绒有限公司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台前县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3万吨/天)工程,推进开发区配套管网建设,提高羽绒企业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建设台前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

(5)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

推进县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实施台前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


第四章 构建水资源保障

加强河流水量调度管理,维持河流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流量。以保障河流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区域再生循环利用等为重点,构建水资源保障。

第一节 保障河流生态用水

保障金堤河生态流量。结合工程措施,充分发挥黄河、金堤河等河流流量调配功能,科学调配水资源,构建“南水北引、东西互济、沟渠连通”的水资源空间配置立体格局。建立完善、健全、细化的科学调度体系,实现对流域内水资源的有效调度,尤其是在非防汛抗旱时期的日常调度,保障重点河段生态水量。到2025年,生态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实,金堤河生态流量得到改善。强化水资源用途管制,建立金堤河生态需水量多途径保障机制。采取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水资源置换等措施,合理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维持河流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流量。实行河流闸坝统一指挥、联合调度管理,加强引水调水力度,合理分配水资源。

加强水系连通。依托引黄调蓄工程,实现生态补水,推进县域水系疏通互连。加强农村坑塘与周边沟渠的连通,实施农村水系连通及坑塘整治工程,实现串联河渠,形成相互连通的沟塘水系网络,保障坑塘生态水量,改善农村水环境,提升农村生态景观,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部门协作,加强河流上下游、干支流水量统一调度,健全上下游、干支流闸坝等水利工程协调运行管理、推动水利、生态环境信息沟通、数据共享,完善上下级单位分工协作,发挥河长制长效机制。

第二节 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管控,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到2025年,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完成市定目标,用水效率进一步提升。

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继续把农业节水作为主攻方向,加强灌区骨干渠系节水改造、末级渠系建设、田间工程配套、低洼易涝区治理和农业用水管理,实现输水、用水全过程节水,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逐步降低农业用水比重,优化用水结构。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使用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技术,推进区域化、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积极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套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加强灌区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精准灌溉。同时,结合农业领域的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积极推进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建设,形成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等综合措施,逐步构建节水型、绿色发展型的现代农业灌溉体系。到2025年,全县高标准农田达到90%以上。

强化工业节水。抓住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升级、产品更新换代以及发展新兴产业的机遇,淘汰高耗水、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推进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工业用水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化工、羽绒制品、食品加工等高耗水或重污染行业加快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新工艺,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循环水利用能力、加大节水减污、兴建一批节水技术改造示范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通过工业水价改革、定额管理、精确计量等多途径,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到2025年,在化工、羽绒制品、食品加工等高耗水行业建成一批节水型企业,羽绒制品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加强生活节水。完善城市节水各项制度措施,加强农村集中供水和节水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节水降损。加强公共用水管理,优化城镇供水管网布局,对老城区陈旧、漏损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进行节水改造,新建小区严格实行双管入户;全面实现城镇生活用水计量控制,实施阶梯水价,推进农村生活用水计量工作;建设节水型示范社区。健全完善量水测水设施,结合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普及用水计量设备安装,加强用水精细化管理,降低水耗。到2025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台前县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

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及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新建、改扩建项目严格落实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从源头上把好节水关。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对重点用水户、特殊用水行业用水户的监督管理。

第三节 强化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

促进污水再生利用。实施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逐步使再生水成为城市稳定可靠的公共用水水源,促进生态互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台前县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优先作为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生态景观用水,持续提升再生水利用率,重点推进台前县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项目建设。新建污水处理厂要积极在建设初期谋划配套的再生水回用工程。在建筑单元、生活小区以及开发区建设中水回用示范工程,鼓励、引领再生水利用。到2025年,台前县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30%。

推进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加大非常规水利用力度,利用河道、沟渠、湿地等蓄水功能,建设雨水径流调蓄设施,提高雨水利用水平,注重中水回用,有效降低水资源消耗。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雨水自然补给地下水功能,到2025年,台前县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达到20%以上。对于平原区涝水,选取适当的低洼位置修建必要的小型塘坝进行积蓄,作为灌溉补充水源或其他用途。

合理规划布局再生水输配设施。完善再生水提升泵站建设,积极构建再生水调储设施,增强对再生水的调配能力。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河口、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对处理达标后的排水和微污染河水进一步净化改善后,纳入区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体系,用于区域内生态补水、工业生产和市政杂用。

专栏3  水资源保障工程

(1)保障河流生态用水

谋划台前县金堤河上游调蓄控导工程建设,增强金堤河生态流量调控能力。加快推进引黄调蓄生态工程,实施灌区引黄闸提升改造、灌区沉砂池建设工程、水系连通等项目。推进台前县城区生态水网连通工程建设,实施农村水系连通及坑塘整治工程建设。

(2)水资源节约和再生水循环利用

开展开发区和工业企业节水改造行动。加快落实台前县集聚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途径及用户,推进回用工程投入使用。


第五章 积极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在水环境改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生态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核心,推进湿地保护恢复与建设,加强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

第一节 加强河流生态缓冲带建设与保护

建设河湖生态缓冲带。推进生态缓冲带划定工作。探索对涉及湿地公园、重要河流干支流划定生态缓冲带。按照生态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定修复与建设试点工作,强化生态缓冲带拦截污染、净化水体、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等功能。实施河流缓冲带生态修复,由陆域向水域逐步构筑绿化隔离带、乔木林带、灌草带以及水生植物带等,恢复河滨带水源涵养、生态净化体系,构建沿河绿色屏障。以金堤河及其主要支流为重点,实施硬质护岸柔性改造和生态堤防建设,构建宽度适宜的植被缓冲带,提高河流水体的水环境质量、空间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以及滨水空间亲水性。针对农田段,沿河构建复合植被缓冲带,发挥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拦截净化污染物的作用,保障缓冲带合理宽度,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拦截削减面源污染效率等复合功能。

强化河湖生态缓冲带监管。开展缓冲带现状调查与评估,逐步清退、搬迁与生态保护(修复)功能不符的生产活动和建设项目,积极腾退受侵占的高价值生态区域,涉及敏感水体的优先实施。

第二节 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

推进湿地保护与建设。依托金堤河,大力开展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划定重点建设的河流湿地,以自然保育和恢复为主,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境为目标,兼顾湿地的科普教育、景观休闲、生态观光旅游等活动,通过污染治理、人工辅助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打造自然和谐的湿地生态景观。推进沿黄湿地建设,建设以清水河月亮湾、孙口将军渡、夹河姜庄运河古渡、吴坝金堤河入黄口等为重要节点的黄河生态湿地工程,规划实施黄河生态湿地公园等。到2025年,全县湿地保护率稳定在53%。

开展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根据污水处理厂排水水质、支流入干流口水质现状,结合地方特征,设计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推进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下游、主要纳污支流入干流口等关键节点设计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2025年年底前,完成梁庙沟入金堤河河口人工湿地建设,新增人工湿地780亩以上。

第三节 加强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河流水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实施河流截污及配套工程建设,并开展清淤、岸坡修整维护等。加强黄河干流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实施黄河滩区综合治理工程,有序推进滩区居民后续迁建或就地安置;优化滩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同步实施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改变黄河滩区面貌,提升滩区综合治理水平,抓好滩区土地整治,抓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滩区群众生产生活质量。

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开展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水系河道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开展河流“清四乱”行动、“一河一策”河流清洁综合整治行动,加快城乡水系疏浚贯通、综合治理,加强金堤河、梁庙沟等河道截污纳管、排污口整治和清淤疏浚,全面完成干支流沿线堆放垃圾、闸前垃圾的清理工作。

继续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持续开展台前县入河排污口的动态排查工作,按照“水陆统筹、以水定岸”的要求,组织对县域内河流、沟渠进行全面排查,建立入河排污口信息台账。2025年年底前,完成县域内所有排污口排查。根据排污口排查工作成果,按照“一口一策”的原则和“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的要求,分类型按步骤开展入河排污口动态清理整治工作。对入河排污口整治实行销号制度,整治完成一个,销号一个,并形成需要保留的排污口清单,开展日常监督管理。202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金堤河、灵妙河等市级以上考核断面所在河流排污口整治。按照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要求,统一规范排污口设置。

开展金堤河水生态修复。金堤河、灵妙河在实施河流综合整治工程的基础上沿程采用生态驳岸、河道曝气充氧、水体原位净化等技术强化净化河道水质,同时营造深槽—浅滩、生态浮岛等河道形态,改善河道微生境,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在富营养化河段实施“食藻虫引导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生态浮床”进行河道水生态修复,构建河道“水下森林”,提高河道生态景观。

专栏4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1)湿地保护与修复

实施河南台前黄河省级湿地修复项目,项目区全长68.5公里,主要涉及生态恢复工程、河道生境保护工程、污染治理工程等。推进沿黄湿地建设,建设清水河月亮湾、孙口将军渡、夹河姜庄运河古渡、吴坝金堤河入黄口湿地。推进台前县金水国家湿地公园(二期)建设项目、梁庙沟入金堤河口人工湿地建设,恢复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打造自然和谐的湿地生态景观。

(2)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金堤河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项目。重点实施金堤河流域台前段水生态综合整治工程、黄河滩区沟渠治理、黄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县域排涝沟治理等工程项目。实施黄金河(白岭沟)生态保护修复、城区段水系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项目。完成台前县灵妙河生态保护修复建设项目,治理总长度15.16公里,开展清淤疏浚、边坡修复、湿生乔木、水缘植物种植、水生物种养等。


第六章 紧抓水环境风险防控

进一步强化水环境风险防控,避免发生突发水环境事件。加强风险防控设施建设、推进环境风险预警防控、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提升全县水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一节 加强水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建设和管理

落实工业企业环境风险防范主体责任。根据工业企业水环境风险评估结果,以化工、羽绒制品等重点企业,以及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式垃圾处理设施等为重点,强化企业应急导流槽、事故调蓄池、应急闸坝等事故排水收集截留设施和风险预防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涉及重金属、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强化重污染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

强化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防范。加强台前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园区应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设计和建设行之有效的围堰、防火堤、事故应急池、雨污切换阀等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在园区雨水总排口和周边水系之间建立可关闭的应急闸门,确保事故状态下进入雨水管网的事故废水与外环境有效隔离。园区及园区内石油化工企业应按规定收集处理初期雨水。加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采取企业、园区、政府、社会相结合的立体模式,构建统一的应急物资储备信息获取与调用平台。可以根据园区内化工企业实际风险特点,充分考虑企业规模、调配时间、调配路径等多重因素,采取重点企业储备为主、园区补充储备或园区统一储备为辅的模式。

加强水环境风险源日常管理。加强区域内涉及有毒有害污染物和持久性污染物企业的排查力度,重点排查石化、化工企业,对新排查出的企业纳入到环境风险源企业名单进行重点管理。进一步加强加油站、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集中式垃圾处理设施、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等的管理,督促尚未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的企业及时进行备案并评估企业的风险等级,按照风险等级分类管理。以台前县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台前县飞天羽绒园区污水处理厂及主要排污企业为重点,加大日常巡查、抽查、暗查频次,严防排污单位直排、偷排超标污水,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做好涉水企业的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工作。加强移动源风险管理,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危险货物进行包装、装卸、运输和管理,并加强日常监管,严格危险化学品(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行驶和停放管理,加强跨境运输车辆检查,严厉打击跨境非法倾倒废液、废渣等行为。完善水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防控责任制和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第二节 严防金堤河跨界水环境风险

全面开展水环境风险调查评估。以台前县金水国家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农灌引水口等为重点,开展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建立风险源清单。以化工、危化品和石油类仓储和危险废物等重点企业和开发区为重点,加强全过程风险管控,对重点河流开展底泥、滩涂重金属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开展环境风险调查与评估,到2025年底前,建立完成累积性风险基础数据库。

严格汛期水环境风险防范。加大河流水质监管力度,全面排查金堤河、灵妙河等河流控制断面周边环境,清理河面漂浮物、河内繁生水草及河流两岸垃圾等杂物,确保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汛前全面排查闸前、沟渠、坑塘等所有水体,以及雨水管网积存的污水,防止汛期进入河流,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河流水质情况,科学、合理调控闸前蓄水量和下泄流量,避免出现污水聚集闸前或闸前超标污水集中下泄。加强污水处理厂、开发区、涉水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严防排污单位利用汛期直排、偷排超标污水,消除水环境安全隐患。对重点污染源、出境河流断面、重要敏感河段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加密监测预报,及时启动预警。加强河流上下游水环境质量信息联动共享,严防跨界水环境污染事件发生。

加大污染治理和风险防控。加大金堤河跨省界河流污染整治力度,并加大日常巡查、抽查、暗查频次,及时整治有问题的污染源。完善跨省河流干支流应急闸坝建设。加强河流上下游水环境质量信息联动共享,严防跨省际水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完善配套管网,确保生活污水应收尽收,严格控制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切实降低进入水环境中的污染物,保障金堤河出境水质安全。

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配合上级完善市控(县级)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提高自动监测能力,强化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客观、准确。每月对张庄沟、刘子渔沟、岳鲁沟、后方沟、苗口沟等支沟汇入金堤河前水质开展手工监测,掌握河流水质情况。

第三节 提升区域应急处置能力

全面提升环境风险应急处置能力。推广“南阳实践”经验,坚持“以空间换时间”理念,落实金堤河、灵妙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各项任务措施。加快建设灵妙河西环南路桥导流槽、事故应急池和刘口排水沟、白蜡仝沟汇入灵妙河前应急闸坝。全面提高全县水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更新并补充完善监测设备和应急设备,加强监测队伍建设,补充监测人员,完善人员结构,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完善环境应急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明确应急人员和相关职责,加强应急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应急责任。加强应急物资、应急技术储备,不断完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区域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环境风险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与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做好沟通协调,建立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统筹研判预警、共同防范、互通信息、联合监测、协同处置等全过程。加强应急、交通运输、水利、公安、生态环境等部门应急联动,形成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处置合力。定期研判水情,并按预案要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严防跨界污染事件发生。

完善环境风险应急管理体系。推进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办)(园区)的多层级、网络化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环境应急物资信息清单制管理,增强应急监测能力。以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加强企业和园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管理,强化环境应急救援培训工作,健全环境应急社会化支撑体系,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现场指挥与协调制度、突发生态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和公开机制。

专栏5  水环境风险防范工程

(1)环境应急能力和应急物资储备

加强台前县应急物资储备,实施县乡村三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补充台前县环境监测站仪器、设备等。

(2)风险防范设施建设

完成刘口排水沟、白蜡仝沟汇入灵妙河前应急闸坝建设。完成灵妙河西环南路桥的导流槽、事故应急池等风险防范设施建设。


第七章 构建现代水环境治理体系

加快提升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从水生态环境管理责任体系、制度体系、监测监管能力等方面发力,为水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制度和技术支撑。

第一节 健全水环境管理责任体系

完善政府领导责任体系。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解决水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督政”“查企”并重,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环保”制度,夯实部门责任,加强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力度,确保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网格化”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提高企业治污水平。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接受社会监督。盯住“重点排污企业”,要求其安装使用监测设备并确保正常运行,坚决杜绝治理效果和监测数据造假。全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生态示范建设,着力提升污染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环评审批质量和效率,跟踪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维护良好的环境秩序和公平市场环境。落实提高企业治污水平的正向激励措施,加大生态资金支持力度,丰富环保技术咨询服务举措,实施定向精准帮扶。

第二节 完善水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深入推进河长制。全面推进河长制落实。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工作的组织协调、交办督办等作用,形成党政负责、河长办牵头、部门协同的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建立河道管理长效机制,推广“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机制,落实“河长+网格长”机制,助推“天、空、地、人”一体化“智慧河湖”监管网络建设。开展河湖垃圾、杂物、违建清除及水面干净的“三清一净”行动;对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可能影响水质的生活垃圾、秸秆等进行全面排查整治,确保河流水质进一步提升。

严格落实排污许可制度。加强排污许可证后监管,落实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主要依据的水生态环境日常执法监管工作体系,构建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监管制度体系。建立环评、“三同时”和排污许可衔接的管理机制,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环保监管。

深化“三水”统筹管理。健全完善“三管三必须”的工作责任体系,强化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在环境治理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方面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同机制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第三节 提升水环境监测监管能力

提升监测基础能力建设。严密监控河流跨界断面的水质和水量,分清上下游、左右岸的治污责任。开展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水体和金堤河、灵妙河等重要河流水生态监测,加密监测频次,完善监测因子,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客观、准确。在入河排污口排查的基础上提出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监测要求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性监测任务。提升污染源自动监控水平,推动总磷、总氮、重金属等重点排污单位安装自动监测设备。规范排污单位和开发区污染物自行监测监控,完善污染源执法监测机制,提升测管融合协同效能。加大各级财政资金对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对主要水利工程生态流量泄放的监测,水库、闸坝等水工程管理单位应按国家有关标准,建设完善生态流量监测设施,并按要求接入有关监控平台。

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技术,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信息化综合监管平台,推动监测监控数据共享,实现全县饮用水水源地动态、实时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监管”系统、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监测、“非接触”执法、“信息化”监管。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测、热点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科技手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科技化智能化。强化部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坚持统一协同调度,构建环境信息“一张图”、监测监控“一张网”,推动环境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提升水环境监管效能。依法处理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环境违法、生态破坏、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等问题;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改进监管执法方式,落实执法正面清单,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主的非现场监管执法体系,强化关键工况参数和用水用电等控制参数自动监测;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提高监管执法针对性、科学性、时效性,做到精准执法、高质高效;加强监测质量监督检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监管,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

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加强台前县水环境监测队伍建设,补充监测人员,完善人员结构,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监测水平。补充实验设备、监测相关设备及药品,提升县级监测站硬件执法监测能力。加快“智慧环保”平台建设进度,实现实时监控、精细监管、精准执法。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失职追责”,县委、县政府对规划实施负总责,组织协调规划实施。强化各级政府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各乡(镇、办)、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是规划实施的主体,要切实执行规划任务,形成有效治污合力。

第二节 强化资金支持


加大对水污染减排、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监测等相关重点工程的建设投入,强化对水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项目后续管理,提高环保资金投资效益。严格落实污水处理费、水价的差别化管理政策,实现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加强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形成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等多种建设运营机制。

第三节 完善监管执法

畅通监督渠道,发挥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整合各部门相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执法队伍,统一实行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健全地方水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落实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增强水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独立性、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推进乡(镇、办)、村(社区)“三水”环境网格化监管工作,压实网格化监管责任,确保水生态环境监管责任落实。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第四节 动员全民参与

全面推进水环境质量、排污信息、水环境监管等领域环境信息公开。合理引导公众参与,完善水环境决策公众参与制度,提高公众参与度。全面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建立健全公众日常环境行为激励约束制度,积极开展各类生活方式绿色化活动,增强公众绿色生活理念,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相互监督、良性互动的环保共建共享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