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微信 简体 繁体
无障碍阅读 进入适老模式

台政〔2014〕4号台前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

来源:县政府办2014-05-16
浏览量:1194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

气象事业是基础性、科技型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气象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为切实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升气象保障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豫政〔201363号)和《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濮政〔201420号),现就加快推进我县气象现代化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为宗旨,以防灾减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等为重点,以气象科技和人才为支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努力实现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对我县建设的保障能力。

(二)总体布局。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对气象现代化的需求,统筹城乡一体化业务布局,建立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全县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建立完善广覆盖、多样化、个性化的县、乡、村三级气象服务体系。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完善现代农业气象监测、预报及服务体系;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县级气象现代化综合业务服务能力。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建立与新型业务服务体系相适应的气象事业结构。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功能先进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布局科学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事业支撑保障体系。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基本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建成与国家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省先进水平。

二、加快推进气象综合观测体系现代化

(四)加强高覆盖、全天候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建立完善自动气象站、移动应急气象等监测系统。加快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建设步伐,配置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设备,加强对各类农作物长势和田间环境状况的实时监测。提升温室气体、雾霾、负氧离子、雷电等环境气象监测能力。建立部门间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将交通、旅游、能源、水利、林业、环境等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总体布局。在各乡(镇)加密布设自动气象站、大气电场等监测设备。

(五)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完善气象、水利、国土资源、林业、环保、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间气象观测相关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视频会商系统与各乡(镇)政府互联互通。建设高速宽带气象信息网络。建立现代化气象装备保障系统,重点提升气象装备保障能力。

(六)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依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县乡各级城乡规划,制定专项保护规划,保证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县政府吸纳气象管理机构为当地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对遭受破坏的探测环境要限期整改,使全县气象探测环境达标率达到100%

三、加快推进气象预报预测体系现代化

(七)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度。优化气象预报业务布局,建立完善集约化的预报业务流程。开展定量降水预报、灾害性天气诊断分析和环境气象业务。开展城市、乡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天气预报,建立分灾种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提高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时效。到2020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0%以上,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75%77%,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提高到30分钟及以上,30天内天气过程预测准确率达到75%

(八)加强现代气象预报系统建设。加快推进集合预报产品应用平台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防治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水文气象、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交通气象、旅游气象和以雾霾监测预警、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空气质量预报为重点的环境气象等专业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

四、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现代化

(九)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不断丰富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为农服务、气象为城市运行服务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县政府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并列入政府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县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公共服务机构要按照各自职责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十)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社会应急联动响应机制。结合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推进乡(镇)和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乡(镇)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重点单位气象安全员的重要作用,加强业务培训,为其配置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十一)加强重点领域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统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气象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市生活类、防灾类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和供给力度。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监测评估,促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要求,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提升水利、林业、交通运输、环境、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气象服务能力,重点推进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森林火灾卫星监测预警系统、雾霾天气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建立县级及区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协调机制,加强作业装备和队伍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

(十二)增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应急服务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普查,建立敏感行业致灾气象条件指标体系。建立由县政府组织协调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对重大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构建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增强对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及区域环境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

(十三)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作用。建立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库,完善气候变化业务系统,开展气候变化监测、影响评估、应对研究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咨询水平。

(十四)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网络。加强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媒体、通信企业和社会单位要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气象手机短信全网发布机制。统筹推进学校、医院、车站、旅游景点、建设工地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农村社区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创新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提高气象信息覆盖率和时效性。到2015年,全县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达到90%以上,2020年达到98%以上。

五、加强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十五)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要把气象科技工作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项目研究计划,增加气象科技投入,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十六)加强气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发展气象事业的要求,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干部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大力引进国内外气象智力资源,将基层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安全员队伍建设纳入县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十七)大力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要组织实施《河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20)》,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列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科技、文化、教育等资源,依托各类科普场馆、文化场所、宣传专栏、气象台站等建设气象科普平台。积极开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气象宣传活动,推动气象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六、保障措施

(十八)建立完善气象现代化建设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统筹推进国家与我县气象现代化协调发展,将发展气象现代化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纳入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在安排财政预算时统筹考虑,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逐步加大对气象现代化的投入。

(十九)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项目建设。全面落实中国气象局和省政府合作协议,“十二五”期间加快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高标准粮田农业气象保障工程等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持续推进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气象保障能力等项目建设。县政府将建设项目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二十)加强气象法制和标准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风险评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制度建设。气象管理机构纳入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准备监督检查、防雷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预报预警统一发布、行业气象管理等气象社会管理。推进气象灾害等级、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和防雷安全等地方气象标准建设。

(二十一)全面推进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以加强气象社会管理、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强气象业务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健全以县政府为主的气象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为农服务等工作机构,落实人员,建立完善相应投入保障机制。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等要明确基层气象服务机构、人员,完善政策,不断夯实基层气象服务组织基础。

(二十二)切实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气象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工作,要不断提高对气象现代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统筹气象现代化事业规划发展,建立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并纳入政府综合考评体系。

 

 

 

 

                                201451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