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微信 简体 繁体
无障碍阅读 进入适老模式

台前县:精准发力补齐黄河滩区短板

来源:县政府办2015-08-17
浏览量:7690

濮阳日报电 2014年滩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550元,比2013年增加928元;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共解决1.5万余人的贫困问题。这是笔者812日在台前县扶贫办采访时获得的一组数字。

2014年以来,台前县以促进滩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扎实推进黄河滩区精准扶贫攻坚行动,确立了“政府支持、干部帮扶、政策激励、群众实干”的思路,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加快产业发展,夯实基础设施,注重增强滩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取得初步成效。

强化组织保障,加大帮扶力度。从建立保障机制入手,成立加快黄河滩区脱贫致富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台前县加快黄河滩区脱贫致富步伐的意见》《台前县黄河滩区扶贫攻坚行动总体规划(20142018年)》和配套工作台账,分类编制林业、农业、水利等专项规划,细化量化具体任务目标;推行县级干部、县直部门和机关干部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49名县级干部、99个县直部门、6家企业与126个滩区村,1800余名机关干部与2000余户滩区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定期深入滩区村走访座谈,为滩区送致富技术629项,帮助帮扶村发展土地流转、特色种植、畜禽养殖、劳务输出等见效快的致富项目380余个,送油、面等慰问品5000余件;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整合人社、扶贫、妇联、职业高中等部门培训资源,加强对滩区群众的就业技能培训,培训群众452.1万人,其中县产业集聚区企业吸纳就业3955人、组织外出务工人员1.7万余人。

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按照“项目捆绑、资金整合、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打破部门项目、资金界限,集中整合调配,农村公路、水利和电力设施等项目优先向滩区倾斜,同步建设教育、卫生等民生项目,滩区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尤其是2014年春节过后,集中开工滩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19个,目前已全部竣工,完成投资1.37亿元。

本报讯2014年滩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550元,比2013年增加928元;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共解决1.5万余人的贫困问题。这是笔者812日在台前县扶贫办采访时获得的一组数字。

2014年以来,台前县以促进滩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扎实推进黄河滩区精准扶贫攻坚行动,确立了“政府支持、干部帮扶、政策激励、群众实干”的思路,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加快产业发展,夯实基础设施,注重增强滩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取得初步成效。

强化组织保障,加大帮扶力度。从建立保障机制入手,成立加快黄河滩区脱贫致富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台前县加快黄河滩区脱贫致富步伐的意见》《台前县黄河滩区扶贫攻坚行动总体规划(20142018年)》和配套工作台账,分类编制林业、农业、水利等专项规划,细化量化具体任务目标;推行县级干部、县直部门和机关干部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49名县级干部、99个县直部门、6家企业与126个滩区村,1800余名机关干部与2000余户滩区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定期深入滩区村走访座谈,为滩区送致富技术629项,帮助帮扶村发展土地流转、特色种植、畜禽养殖、劳务输出等见效快的致富项目380余个,送油、面等慰问品5000余件;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整合人社、扶贫、妇联、职业高中等部门培训资源,加强对滩区群众的就业技能培训,培训群众452.1万人,其中县产业集聚区企业吸纳就业3955人、组织外出务工人员1.7万余人。

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按照“项目捆绑、资金整合、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打破部门项目、资金界限,集中整合调配,农村公路、水利和电力设施等项目优先向滩区倾斜,同步建设教育、卫生等民生项目,滩区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尤其是2014年春节过后,集中开工滩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19个,目前已全部竣工,完成投资1.37亿元。鼓励村民发展羊、种鸭和水产规模养殖项目,养羊规模在500只左右,种鸭在5万只以上,水产在3万斤以上,带动农户110户走上了致富路。

“第一书记”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他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通过清洁乡村活动,配置垃圾桶3560多个,建设垃圾池853座,植树5万余株。清丰县文广局派驻到双庙乡单拐村任职的“第一书记”安红轩,积极参与单拐村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的申报工作,申报项目顺利通过省财政厅的专家评审。目前,总投资1528万元的项目已开工建设。

“第一书记”始终注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他们想方设法争取项目、资金、政策,帮助驻村修路、架桥、改电、办医务室、修学校、兴水利;推进村级党务、财务、事务公开,推行村务决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法制宣传,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第一书记”用实际行动,架起了机关与基层干部群众这座连心桥,营造了“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的环境。

接地气与群众打成一片

一个个座谈会,一本本民情日记,倾听群众苦乐冷暖;一次次奔波,一把把汗水,真心真情为乡亲;一件件实事,一个个举措,亲力亲为惠百姓……

为保证驻村任职工作不流于形式,我市明确要求,“第一书记”全部脱离原岗位到村工作,吃住在村里,与当地村民同工作、同学习、同生活。“第一书记”向村民公开姓名、职务、联系方式,接受村民监督。

“第一书记”每人一本工作日志,走家串户、访寒问暖,开展民情调查,记好民情日记,对群众的意见诉求认真梳理,及时办理和回复。仅2014年,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就走访党员1.2万人次、群众30多万人次,组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810余次,化解村级矛盾和邻里纠纷1020起,走访困难农户2600户,结对帮扶贫困家庭1200多户,送发慰问金50多万元。

在“第一书记”的全力配合下,濮阳县安寨、后郑寨,清丰县东赵店,南乐县郭吉道,范县苏庄,台前县尚庄,华龙区辛庄等村全部完成了新村建设、村街硬化、文化大院、安全饮水管道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第一书记”从服务机关到服务农村,从机关被动处理公务到担任“一把手”主动谋划工作,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接了地气,加深了对农村的了解,增近了与农民的感情,增强了服务群众的本领,特别是在处理突发事件和化解复杂矛盾的过程中,历练了心理素质,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历练与考核让干部加快成长

近年来,我市300余名市直机关干部、700余名县直机关干部经过驻村一线历练,走上领导岗位,驻村帮扶工作取得了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双赢局面。

为让“第一书记”扑下身子学习、放下架子融入、沉下心来工作,在下派任职前,市委领导都要进行思想动员,市、县区委组织部门进行统一培训,还要召开全市驻村帮扶涉农项目信息发布会,有针对性地向他们发布涉农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信息扶助。驻村期间,有关考核组深入乡镇、村组,通过听取县区、乡镇、村组及派出单位领导评价,随机查阅纪实资料,走访群众,实地查看办实事现场,与“第一书记”面谈等方式进行专项考核。对作出突出成绩的“第一书记”,市委明确规定在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等方面优先,大大激发了他们服务基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几年间,我市涌现出了一大批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第一书记”,如第一个实施大规模土地流转的濮阳县安寨村“第一书记”李茂林、好事办了“一火车”的范县苏庄村“第一书记”李秋庚、第一个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清丰县东赵店“第一书记”谷广忠、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清丰县大韩村“第一书记”靳建国等。

“第一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焕发出无穷活力。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刘建林、郭志彦、苏栋梅、刘庆言、李五辈、李海轩、常更立、吴建国等一大批“李连成式村支部书记”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典型群体”,为农村的长远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在每次市委表彰的“李连成式村党支部书记”中,60%以上是驻过村的党支部书记。

目前,我市驻村帮扶工作已形成“一村带百村、百村兴全市”的良好局面,构建了新农村新党建工作格局。我市选派“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做法,得到了上级组织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